人民網記者 趙晶
2012年11月12日09: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胡錦濤同志向大會作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會議期間,就如何把握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實質,記者專訪了中央編譯局辦公廳研究室主任胡長栓教授。他告訴記者,十八大報告是旗幟鮮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報告,也是蘊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新文獻,其中,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是報告的最大亮點,體現了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積極探索和深刻認識,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展的開放性本質,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實踐為基礎推動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智慧,根據世情、國情、民情新變化,客觀面對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深入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和不足,深刻反思全球化視野中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主要成就和教訓,對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根本性問題的科學回答。是我們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更好更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一、 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必須不斷增強理論自覺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階段,反映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特點。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首先就要不斷增強對於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理論自覺,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清醒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一是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是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不同歷史時期,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並出現與以往明顯不同新特征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反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和新階段。
二是科學發展觀確立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新主題。到目前為止,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我國社會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大階段,分別形成了主要以政治革命為主題的毛澤東思想、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開放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階段。科學發展觀以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訴求,反映著以人為本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本質,明確了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主題。
三是科學發展觀明確了我國人們社會生活的新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需要不僅是人的一種“天然必然性”,而且也是人的一種“內在的必然性”,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結構和發展層級。在某種程度上,革命、建設和改革先后實現了我國人們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並由此產生了人們的發展需要,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使發展需要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