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4日07: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青年。如果把人生比作自然的四季,青春就是最明媚的盛夏時節。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該如何書寫青春?
回溯習近平的青春成長歲月,15歲時來到梁家河插隊面臨各種挑戰,最后當上了大隊支部書記﹔20歲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重擔,帶領村民建起陝西第一口沼氣池﹔30歲主政一方,當上正定縣委書記時依然騎著自行車下鄉走訪。
通過習近平的成長點滴,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直擊人心的成長力量。青年習近平的成長典范,正可為當代青年的價值坐標錨定方向。
小時候就立下“精忠報國”志向 直言“工作很累但很愉快”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五六歲的時候,習近平跟母親去買岳飛的小人書,“精忠報國”四個字他一直記著,成為一生追求的目標。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
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章中回憶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這是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陝西延川縣。
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中提到,“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
在今年習近平首次出訪過程中,“70后”的意大利眾議長菲科突然詢問習近平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習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靜而充滿力量,他說,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習近平講道,一個舉重運動員,最開始隻能舉起50公斤的杠鈴,經過訓練,最后可以舉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過我的努力、通過全中國13億多人民勠力同心來擔起這副重擔,把國家建設好。我有這份自信,中國人民有這份自信。
青年習近平的家國情懷,為我們詮釋了何為矢志不渝、何是堅定信仰。“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從很小的時候就在習近平的心中扎根,也在他從政的點滴工作中踐行著。
今年4月, 習近平復信美國伊利諾伊州北奈爾斯高中學生,信中提到,“我的工作是為人民服務,很累,但很愉快。”
“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 遇事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章中提到,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在梁家河窯洞裡,習近平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當時在習近平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動。書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為了磨煉意志,甚至睡在釘板床上,扎得渾身是血。那時候,習近平覺得鍛煉毅力就得這麼煉,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去摸爬滾打,下雨的時候去淋雨,下雪的時候去搓雪,在井台邊洗冷水澡。
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中,習近平回憶了自己在梁家河時的情況。起初,他干活老想偷懶,工分比婦女還少﹔后來,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等考驗,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勞的好后生”﹔4年后,還當上了大隊支部書記。
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
1973年,習近平有機會重返校園讀書,但因“黑幫子弟”身份被清華大學拒絕,隻能去讀延安師范大學。換作平常人,或許也就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因為再不濟,這也畢竟是一所正規大學。然而習近平或許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果斷放棄並於1975年再次報考清華,最終如願以償。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到,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
“干事創業、辛勤耕耘” 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無奮斗,不青春,努力拼搏是青年的最鮮明標志。習近平曾說,“青年時光非常可貴,要用來干事創業、辛勤耕耘,為將來留下珍貴的回憶。”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20歲的習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的重擔。有一天,習支書翻著《人民日報》,一條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實現了沼氣化。想想村裡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動了心思。幾天后,他請了假,自費跑去四川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那時延安沒通火車,習近平坐了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車輾轉到四川。
回村后,習近平給鄉親們講沼氣的好處,然而鄉親們聽得雲山霧繞。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讓事實來說服村民。幾個月后,村民們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燒飯照明時,都夸這個后生“有知識、點子多”。梁家河的這口沼氣池成了陝西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沼氣池。到1975年,習近平領著村民建起了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村民燒飯、照明的問題。
“我在正定時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