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西嶺雪山下的守墓人

2025年05月03日08:2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西嶺雪山,雲霧繚繞、山巒綿延,因杜甫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而盛名在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揭開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美景“面紗”,這也是一座埋藏著紅色基因的山脈。雪山腳下的大邑縣西嶺鎮飛水村,至今還矗立著一座紅軍烈士墓。村民邱春明家與墓中人相識相伴已歷經三代。墓碑在歲月的侵蝕下爬滿青苔,碑上文字卻依然清晰,“橫山枕忠骨,碧水鑒英魂”,這是當地百姓對英靈的頌歌。

邱春明從小就聽爺爺邱朝先講紅軍的故事:“紅軍來我們這裡時,我才26歲……”

據《大邑縣志》記載,1935年10月,紅軍翻越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大邑發起攻擊。徐向前部進軍大邑縣與蘆山縣交界處的橫山崗,以打通到成都的重要通道。

為阻擊紅軍,國民黨軍隊以橫山崗、尖山子為重點基地,修建作戰工事,並大肆造謠污蔑紅軍。戰爭陰影籠罩下,當地村民紛紛拖家帶口逃入深山躲藏。邱朝先心中也十分恐懼,但他因幫保長家做燒鹼,害怕逃跑后燒鹼丟失無法賠償,便咬牙留了下來。

“紅軍對我們很好,和傳言中的很不一樣……”邱春明從爺爺一次次的講述中,依稀能描畫出當年紅軍的模樣: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娃娃,頭上戴著別有五角星的八角帽,穿著皮褂子,光著腳走路,野外露宿,從不住別人家裡。

見邱朝先留在家中,紅軍便向他搭話了解情況,然后在房屋牆上貼上了紅軍標語。紅軍紀律嚴明,很快贏得了老百姓的支持。當地至今還傳唱著關於紅軍與百姓魚水情深的西嶺山歌:“那年紅軍來橫山,大雪封山少吃穿,打草鞋來送炒面,軍民攜手渡難關……”

1935年12月,尖山子上發生了戰斗,整個村子都能聽見轟鳴的炮火聲。一天夜裡,邱朝先家門口傳來一陣急促的叩門聲,開門后,隻見兩個紅軍小戰士用梯子抬著一名傷員,請求邱朝先幫助。

“那個傷員看起來就二十多歲。兩個小戰士說要做一個擔架,把戰友抬到大川的衛生所醫治,然而擔架還沒做好,那名戰士就傷重去世了。”這是邱朝先的講述中他與那位無名紅軍戰士第一次見面的場景,也是其生前的最后一面。

兩個小戰士見戰友犧牲,把邱朝先鄰居家的棺材買下,含淚裝殮了戰友的遺體,並托付給邱朝先照看。感念紅軍不懼生死為百姓的恩義,邱朝先一口答應下來。臨行前,小戰士告知邱朝先,等打完了仗,他們會回來帶走戰友的遺體。

“人家為了幫我們窮人,把命都留在這裡了,無論如何我都要守好這個承諾!”為防敵人發現,邱朝先在堂弟的幫助下,將紅軍戰士暫時安葬在自家屋后的菜地裡,用亂石砌起墳垣,遮上厚厚的玉米稈作為掩蓋,以此躲避搜查。

紅軍走后,敵人開始在村中大肆清查。“凡是幫過紅軍的都要打死,因為這個事爺爺差點挨了槍子兒。”每每聽爺爺講起這段驚險的遭遇,邱春明都要捏上一把冷汗。

因家中寫有紅軍標語,敵人抓住邱朝先逼問其紅軍傷員的下落。槍口下,一向老實巴交的邱朝先謊稱紅軍戰士已經被送走,咬緊牙關硬是沒有透露半點關於紅軍的真實消息。邱朝先長年在保長家做工,燒鹼技術精湛。保長念著他平時還算忠厚勤快,便出面為他說情,邱朝先這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守護這座用命保下的紅軍墓,成了邱朝先堅守一生的信念。

“答應人家的事,就要做到。”壘墳、補墳、上墳、守墳……邱朝先一年年堅持下來。1964年,原雙河鄉橫山小學師生在紅軍墳前立下了“紅軍烈士之墓”的簡易木質墓碑。邱朝先面上不顯,心中卻十分高興,摸著墓碑喃喃道:“大家都還記得紅軍、記得你。”

1992年,原雙河中學師生們自發捐資,湊出一塊水泥石碑代替木質墓碑立在紅軍墓前,石碑后刻有墓志銘:“橫山亙亙,碧水悠悠,聚山水之靈氣,仰日月之精華,紅軍烈士長眠於此,觀人世滄桑,喜民族振興。吾鄉師生,捐資豎碑,以慰忠魂,以勵生者,撫今思昔,繼往開來,昂揚奮進。”紅軍的故事,自此在橫山崗傳播開來。

一年又一年,邱朝先一頭黑發逐漸斑白,他卻始終牢記著紅軍當年的囑托。1995年,邱朝先重病,他將兒子邱廷楷叫到床前,殷殷叮囑:“家裡地頭葬的紅軍和墳前的碑要守好護好,人家回來認領尸骨時,千萬不要說不清緣由。”

守護,在邱家成為一種傳承。

接過父親的擔子,邱廷楷成了第二代守墓人。7歲時,他從父親口中得知了自家菜園子裡那座紅軍墓的由來﹔11歲時,他便主動跟著父親開始守墓護墓。邱家世代務農,家中並不寬裕,沒有錢買現成的材料,邱廷楷便從山上撿來石頭打磨著修補墳頭。上山干農活時,他也不忘順道採些野花帶回去擺在墓前,寄托一份哀思。

邱廷楷始終記得父親的囑咐:“要像照料祖墳一樣,照看紅軍墓。”除了每天除草打掃,每逢春節和清明,邱廷楷都會按照祭祖的標准備上香燭祭品,叫回在外務工的兒子一起祭拜紅軍。家裡雖過得清貧,卻從未在為紅軍掃墓一事上節省開支。

市場經濟浪潮下,漸漸地有不少村民開始搬出大山,過上了好生活,邱廷楷卻依舊住在紅軍墓旁的老木屋裡。有人勸邱廷楷也跟著搬出去,到外面打工掙錢,他擺了擺手:“我走了紅軍墓咋辦?沒人守墓了,以后哪個還曉得這座紅軍墓的由來?”

2020年,在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大邑縣委、縣政府開始對橫山崗紅軍戰斗遺址進行修繕和保護,其中便包括這座無名紅軍墓。邱廷楷得知后,二話不說無償拿出了自家部分林地,支持政府建設。紅軍墓被很好地保護起來,旁邊還修起了一座紅色文化展覽室,記錄著紅軍在大邑的事跡。橫山崗紅軍戰斗遺址被命名為成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前來墓前緬懷英烈。邱廷楷在守墓之外又多了一項新“工作”——他主動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為來此參觀祭拜的人們講述當年紅軍在橫山崗的故事。

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邱廷楷一直這樣堅信且踐行著。“紅軍故事傳開后,或許有一天,有認識他的人就會來‘接’他。”邱廷楷始終記得紅軍留給父親的話:“打完了仗,會回來帶走他。”這是他的父親邱朝先念了一輩子、等了一輩子也未等來的遺憾。

感染人們的不僅僅是邱廷楷口中的紅軍精神,還有邱家人信守承諾的故事。2022年8月25日,成都市舉行“愛我人民愛我軍”雙擁晚會暨“蓉耀戎光”“四美”學習宣傳活動頒獎典禮,邱廷楷榮獲了“最美擁軍人物”稱號。然而就在晚會前兩日,邱廷楷猝然離世。邱春明帶著父親生前除草時慣用的鐮刀,替他走上頒獎台,接過了這份榮譽,同時接過的,還有邱家人世代堅持守墓的責任。

“父親走的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操辦完父親的后事,邱春明不再回到城裡打工,而是選擇住進山裡的老宅,與紅軍墓比鄰而居,守墓護墓。盡管沒有父親的囑咐,但他認為:“這就是邱家的事,有生之年,我也會像爺爺、像父親一樣,把墓守好。”

2023年,飛水村被納入紅色美麗村庄建設試點村,邱春明得知后,和父親當年一樣,毅然將家裡本打算改造的部分宅基地拿了出來,交給村裡建設成了紅色影音室。“以后,來參觀的人不僅能聽我講,還能從影片中看到紅軍在橫山崗的故事。”

從玉米稈下的秘密,到鬆柏環繞的豐碑,再到如今的黨史教育基地,紅軍故事與邱家人的堅守被傳為佳話,感動著前來參觀的人們,也鼓舞著當地的村民們。受邱春明的影響,這次村裡修復改造橫山崗紅軍戰斗遺址,工程佔了誰家的地、傷了誰家的苗,沒有人皺一下眉頭、討一分補償。不僅如此,周圍的年輕人還積極報名參加義務講解員培訓。

一家人守墓,一方人追隨,傳承紅軍精神的熱忱,就如黑夜裡的螢火虫,從零星閃爍,漸漸連綴成流淌在西嶺雪山下的一條璀璨“星河”。

“現在來看紅軍烈士的人可多了,本地的、外省的,從學生娃娃到老人家都有。”飛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代亨浩感慨道。新任職干部上崗前來這裡瞻仰紅軍烈士,成了入職前的“第一課”。清明時節,縣裡各學校的師生也會來到紅軍墓,聽邱家人講紅軍故事。西嶺雪山景區演起了實景山歌劇《西嶺山歌唱紅軍》,來游玩的游客聽了,便也來尋覓紅軍蹤跡……如今,村裡正在收集整理紅軍故事和老物件,打算將紅色教育資源更加充實起來,在更多人心中樹立起這座豐碑。

英雄不朽。盡管我們暫時不能考証長眠在橫山崗的烈士的姓名,但他的故事、紅軍的故事,在邱家人的講述中、在一代代人的緬懷中永久流傳。

精神永續。或許時光會模糊墓碑上的文字,但紅軍將士熱血淬煉的意志卻已深深扎根雪山腳下,伴著春風,隨著白雪消融后的清泉,匯入一個個中華兒女的血脈,凝鑄成不朽的民族脊梁。

青山無言,忠魂常駐。守墓人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著,他們是邱家人,也是銘記紅軍烈士的每一個人。

(王煒薇 范志俊 成都市紀委監委供稿)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