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未來

——寫在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際

本報記者 王 玨 何思琦

2025年10月09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晨光漫過太和殿層疊的琉璃屋頂,紫禁城的紅牆黃瓦熠熠生輝,深沉而生動。當陽光為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披上華彩,605歲的紫禁城,即將迎來它作為博物院的第一百個春秋。

  歷史和現實,在此刻交匯。午門展廳,觀眾懷著對中華文明的渴慕和崇敬,凝神觀看《清明上河圖》《伯遠帖》《五牛圖》等文物珍品。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特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從昔日的皇家禁宮,到今日承載億萬民眾文化向往的現代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是中國博物館事業從篳路藍縷到蓬勃輝煌的縮影。它見証著國家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講述著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的故事。

  新時代以來,這座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巍峨殿堂,書寫著典守文脈、服務人民、活化利用的嶄新篇章。

  典守文脈,用生命守護國寶

  截至2024年底,故宮博物院藏品數量超過195萬件(套)。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五次文物清理深化和延續的成果。

  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中華民族數千年創造的文化瑰寶,蔚為大觀。

  近百年來,故宮博物院進行過5次文物清理工作。從2014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開始了對甲骨、明清尺牘、清宮老照片等15個大類文物藏品的清查整理。文物數量由2010年公布的180萬余件(套)再次增長。

  摸清家底,是文物保護和研究的前提。故宮博物院以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將文物本體安全和文化價值挖掘置於首位,體現了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使命擔當。

  建院之初,面對年久失修的建筑和散佚各處的文物,第一代故宮人開始了艱難的整理與保護工作。

  真正的考驗,出現在抗戰時期。1933年,為保護國寶免遭日寇劫掠,故宮博物院開啟了世界文物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行程最長的文物大遷徙——文物南遷。

  上萬箱文物、10余年顛沛、數萬裡山河,故宮人頭頂炮火,以血肉之軀守護國寶。“人在,國寶在”,動亂中,有故宮人為之獻出生命﹔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文物得到妥善管護,創造了戰爭環境下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跡。

  故宮出版社原社長章宏偉感嘆,故宮人把故宮文物與中華民族的命運連在了一起,與民族獨立、民族尊嚴連在了一起,有一種“視國寶為生命”的信念。

  硝煙散去,守護未止。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故宮博物院古建修復工作全面展開。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先后撥出2000多萬元專款,修繕保養年久失修的殿宇。“故宮博物院於1953年組建了專門的古建維修隊,在成立初的10年間完成430多項工程,使故宮16萬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了不同規模的修繕,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故宮古建的修繕程序、技術和經驗。”

  1961年,故宮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故宮的保護進入新階段。

  2002年,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啟動,這是近百年來最大規模的古建筑整體維修。“這不僅僅是一次維修,更是一項歷史使命。”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說,從武英殿到寶蘊樓,從欽安殿到慈寧宮,大修持續18年,讓故宮開放區域從不足30%擴大到65%以上,“以開放促保護”獲得成功。

  進入新時代,故宮博物院提出“平安故宮”建設,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文物防震、消防安防系統全面升級。用消防設施與智能化風險預警平台,筑起“銅牆鐵壁”﹔恆溫恆濕的現代化地下庫房,確保百萬件文物“延年益壽”﹔北院區建設,拓展文物修復、展示與保護空間。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一個覆蓋地下、地面、空中的立體安防系統,已然建成。

  “故宮保護模式的深層價值,在於科技和人文雙輪驅動,構建起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守護提供可借鑒的東方智慧。”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都海江說。

  百年來,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以敬畏之心守護著中華文明的寶貴載體,確保將這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宮殿“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說,在時代風雲中,“視國寶為生命”的信念不斷傳承深化,成為推動故宮博物院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

  服務人民,從皇家禁宮到現代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院首日,早上不到8點,神武門前已是人頭攢動,人們熱切期盼一睹故宮風採。

  這一場景具有象征意義:幾百年來被宮牆阻隔在外的普通民眾,此刻可以走進宮殿。

  向民眾開放,是故宮博物院的基因,也成為貫穿其百年歷程的關鍵詞。

  “故宮博物院矢志不渝的追求,就是讓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最廣大人民,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文化精神需要。”王旭東說。

  建院之初,故宮博物院便提出,不僅要保護文物,更要“化私為公”。

  上世紀20年代,易培基成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后,故宮可供展覽開放的面積逐步擴大,開始舉辦各種展覽。

  抗戰時期,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及西遷期間,多次舉辦國內外文物展覽,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認同。

  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充實展覽內容,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后三宮以及西六宮設宮廷史跡原狀陳列,在西、東路設歷代藝術館、繪畫館和珍寶館等專題陳列,這一原狀陳列與專題陳列相結合的格局和展陳理念,沿承至今。

  改革開放時期,故宮博物院逐步完善博物館配套基礎設施,不斷發展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及傳播體系。

  隨著開放的深入,一道難題很快擺在面前。

  1949年,故宮參觀人次為100萬,2002年增長到700萬。2012年,故宮參觀人次突破1500萬。宮門內外,假期單日峰值一度沖破18萬。

  觀眾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中軸線“堵點”常態化,文物安全、古建承載力與參觀體驗同時告急。開放和保護,成為故宮博物院必須破解的命題。

  2015年6月13日,故宮首次實行“每日限流8萬人次”的新規。“限流不僅是為了緩解壓力,更是通過精細化管理,讓參觀變得有尊嚴、有溫度。”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坦言。

  10年探索,故宮博物院形成了一套科學模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預約、錯峰、限流”機制,智能導覽系統實時監測各區域人流,引導觀眾避開擁堵……“限流不是拒絕,而是為了更高質量的相遇。”一位故宮博物院講解員的話,道出了真諦。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是一種辯証思維。故宮博物院通過科學管理和服務提升,將“以人民為中心”生動實踐在文博領域。

  擴大開放區域,開放壽康宮、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成為展廳,有效分散客流,優化參觀路線﹔

  推出“一站式”票務系統,縮短進館時間,青少年和老年觀眾可享便捷預約通道﹔

  改善洗手間、休息區、標識系統、無障礙設施等,提升基礎服務舒適度﹔

  完善官方網站、APP、小程序功能,提供票務、導覽、信息查詢等全方位線上服務﹔

  提供多語種講解器、志願講解、智慧導覽、專題導覽等,滿足不同觀眾需求﹔

  開展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舉辦“故宮知識課堂”“暑期公益體驗課”等活動,出版包括繪本、讀本、游戲書等多種類型的教育圖書,激發公眾參與熱情﹔

  開設針對性服務,針對殘障人群的數字化手語導覽項目、無障礙志願服務相繼推出﹔

  推出“百堂故宮傳統文化公益課”項目,2年時間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入近40所學校,將故宮文化送到邊疆民族地區,以至海外。

  …………

  “故宮博物院的服務不斷提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呂舟評價,“這體現了世界級博物館的人文溫度。”

  從最初開放三大殿,到今天開放面積不斷擴大﹔從觀眾蜂擁而至、擁擠不堪,到獲得有尊嚴、有深度的文化體驗﹔從深鎖庫房的文物,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數字藏品……這座歷經時代風雨的博物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

  活化利用,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是一部中華瑰寶的煥彩史,也是一部時代洪流中文化遺產永續發展的探索史。

  “無名無款,隻此一卷”,2025年8月,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美國“展卷”。這部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畫作《千裡江山圖》為背景創作的作品,已在全球巡演超過800場,是故宮“文物活化”的代表。新時代的故宮,讓沉睡的文物以多元姿態活在當下。

  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故宮博物院深度挖掘文物蘊含的文化、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融入當代生活,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展現了旺盛的文化創新活力。

  從現象級大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到“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故宮博物院通過展覽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多媒體、場景復原、沉浸式體驗等現代展陳理念與技術的應用,增強了展覽的感染力、互動性和教育性。

  從故宮文具、“紫禁瑞獸”帆布包到“故宮貓”鼠標墊、故宮口紅,基於故宮文物元素與文化內涵的創意產品不斷破圈,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故宮文創讓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以時尚、親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從推出中外文物交流展覽、創造性舉辦“太和論壇”等重要國際會議到開展國際合作、制定國際標准,故宮博物院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平台,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展現了中華文明魅力,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貢獻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

  從陶瓷館的文物能“開口說話”,到養心殿用AR讓歷史場景重現,故宮博物院利用數字賦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紫禁城”。VR/AR、數字展覽、線上直播的推出,提供超越物理空間的體驗。數字文物庫上線海量高清文物圖像,供公眾免費欣賞、研究。“故宮博物院”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體,“每日故宮”等APP,以活潑親民的方式傳播故宮文化。“故宮貓”文物表情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圈粉年輕一代,讓庄嚴的故宮變得可親可感。

  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主任蘇怡說:“我們希望,觀眾離開故宮時,帶走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敢於創新的心靈。”

  “原來你是這樣的故宮”“此生無悔入華夏”“我們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年輕人對故宮的評價,表達著對青春故宮的喜愛。充滿鮮活時代感的故宮,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窗口,引發強烈的文化認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們要把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讓故宮不僅守護著歷史的記憶,更成為啟迪未來、激發創造的重要力量。”王旭東說。

  百年滄桑,初心如磐。站在新的百年的起點,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征程上,故宮博物院將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華,書寫傳承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輝煌篇章。

  (相關報道見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01 版)

(責編:唐宋、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