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本報記者 賀 勇 李亞楠
2025年10月09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走進新疆烏魯木齊缽施然智能農機公司全自動化車間,隻見搬運機器人正沿著預設路線穿梭,將倉庫中的生產物料運送至預定位置。裝配線上,一台台採棉機正在井然有序地組裝中。
“這個智能農機制造車間可高效地生產各類農機產品。”公司負責人楊志強自豪地說。
展廳內,採棉機、青貯收割機、施肥播種機等各類農機設備整齊排列,這些設備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更是缽施然公司多年來專注研發、不斷創新的成果。
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我國多功能採棉機依靠國外進口,價格昂貴。作為全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新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啟動了採棉機研制工作。“從0到1”,缽施然公司通過持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各種專利246項,迅速成長為國產採棉機龍頭企業之一。
“我們能夠從地方小企業快速成長起來,秘訣就在於科技創新。”楊志強說。
過去,一名拾花工一天只能採幾十公斤棉花。如今,一台六行自走式採棉機一天可採500畝棉花,相當於上千人一天的工作量。2024年,新疆棉花產量約佔全國92%,機械化採收率達到85%以上,背后是強大的科技支撐。
企業創新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在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科技局的指導下,經過綜合評估,目前計劃推薦我們申報兩個自治區級科技項目,獲批立項后,將獲得對應的資金支持。”楊志強表示。
走科研創新之路,是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在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新疆北斗同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書寫著企業發展的新傳奇。
“這個平台能快速排查IT系統故障,故障排查時間縮短83%,運維成本降低30%。”該公司技術總監甄磊正向客戶介紹公司的人工智能運維管理平台項目。
去年,北斗同創公司研發資金缺口800萬元,通過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組織的銀企對接會,用專利和獎項作為抵押,不到一個月就拿到了貸款。
“我們科技類企業,沒有太多的固定資產可以抵押。”甄磊說,但現在技術專利、知識產權、研發合同,甚至科技成果獲得的獎項和落地的項目都可以作為抵押,為產品研發提供了資金保障。去年,新的研發成果給無人機裝上了智慧大腦,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電力巡檢、自然保護區巡檢等。
同樣受益於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創新信貸政策的還有新疆天成魯源電氣工程有限公司,“去年,我們公司被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納入科技企業‘白名單’,並向金融機構推薦。今年1月,公司拿到460萬元信用貸款,大大緩解了研發資金壓力。一季度公司營收比去年同期翻倍,業務種類也增加了。”該公司總經理馬智說。
舉辦銀企對接會、推行“創新積分制”和“白名單”機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梯隊培育庫……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截至2024年,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06家,是全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多的區縣之一。
伴隨著科技企業的發展,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新疆加速涌現,為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蓄力賦能。
六行打包採棉機整機國產化率超過90%,整體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首口萬米科學探索井——深地塔科一井在塔裡木盆地完鑽,標志著我國向地球深部挺進的鑽探能力開啟“萬米時代”﹔多晶硅純度由6N提高到11N以上,品質居世界先進行列,產品能耗及智能制造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年來,新疆加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確保每年20億元本級財政科技資金投入,並設立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推動全區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115.5億元、增長27%﹔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29家、增長32%。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