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糧集團發展多式聯運、智能倉儲

讓糧食供應鏈更有韌性更安全

本報記者 王 珂

2025年10月1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供應鏈穩定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中糧集團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物流供應鏈體系,為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貢獻力量。

  秋日的廣東廣州南沙港糧食碼頭,巨輪卸載的糧食經傳送帶飛速進入淺圓倉。這個由中糧科工規劃設計的華南最大糧食港口物流設施,憑借四錐斗淺圓倉等專利技術,實現單個淺圓倉每小時出倉能力達2000噸,糧食泊位每小時接卸量高達8000噸,年中轉能力近1600萬噸。

  中糧科工研發的無損多點卸糧裝置、自清式低破損提升機等設備,降低糧食運輸損耗,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全流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如同智慧大腦,使港口卸船作業效率提高20%,還實現了與鐵路、公路貨運信息實時聯動。

  多式聯運體系助力糧運提效。中糧集團統籌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發揮鐵路和水運低碳優勢。“高效的糧食聯運不僅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傳統糧食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對節糧減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也發揮積極作用。”中糧科工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陳濤表示,隨著基礎設施升級與信息化賦能,糧食流通從被動調配轉向主動配置、精細管理。

  糧庫是糧運鏈條的重要節點。廣州黃埔區區屬國有糧庫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是應急保供關鍵節點,由中糧科工設計建造的新型樓房倉項目在此落地。該項目採用新一代管鏈機技術,結合進出倉工藝優化關鍵部件結構,解決了傳統管鏈機功能單一、產量低、輸送距離短、物料損耗大等難題,填補了國內大運量循環式管鏈機技術空白。

  “以前幾十噸糧食出庫需人工配合移動皮帶機,現在一鍵操作,出倉效率從每小時50噸提升到300噸。”中糧科工項目負責人胡亞民說,新一代管鏈機可依倉型結構靈活布設,將糧食快速輸送至指定位置,實現多場景多倉型應用。它既能使老倉型煥新,又能為糧運網絡增效,通過提升末端節點周轉效率,讓糧食在倉與車、車與船之間順暢流轉,打通糧運“最后一公裡”堵點。

  糧食出庫后,還能無縫對接下一程運輸,真正實現糧食物流高效、清潔、連貫的閉環。從平房倉到樓房倉,從單點提效到全網賦能,以管鏈機技術為突破,傳統糧庫正從靜態節點轉變為糧運鏈上的流通樞紐,實現高效、精准調配糧食資源。

  中糧集團不斷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倉儲環節,研發六面主動控溫、自主控溫式智能立體倉儲等技術,實現綠色精准儲糧﹔加工環節,自主研發智能磨粉機,突破自動軋距調節、傳感與在線數據監測等行業“卡脖子”難題……

  前瞻布局開辟增長新賽道,中糧集團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獲批上市,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同時在合成生物這一未來科技領域展開前沿探索,為健康產業儲備技術。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02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