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達克
2025年10月16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天山腳下,賽裡木湖,曾經過度放牧、水土流失,生態系統持續退化。如今,紅嘴鷗等140多種動物和630多種植物在此“安居”,游客環湖自駕、湖岸漫步成為常態。
一湖之水,從“危”變“機”,何以可能?拆違建、禁放牧、遷牲畜,做好“減法”﹔修復環湖植被、修建生態護岸,做好“加法”。多措並舉、形成合力,賽裡木湖重現“純淨之藍”,牧民也吃起旅游飯。今年以來,景區接待游客突破700萬人次,一片湖成了“金山銀山”。
生態向好、產業興旺的和諧畫卷,正是新疆矢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縮影。可持續的生態治理,關鍵在於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保護與利用並舉,荒漠戈壁也能變寶地。從生態治理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筑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高質量發展的生機還將進一步勃發。
堅持系統思維,制度創新與科技支撐雙輪驅動。全面推行林長制,確保每片林子有人管、有人護﹔塔裡木河流域建立起生態輸水長效機制,20多年接力讓干涸湖泊重現碧波……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是生態治理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遙感監測、智能種植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廣泛應用,大幅提升治理精准性。增強問題意識,樹立效果導向,把制度優勢、先進技術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進一步擦亮綠水青山的底色、提升金山銀山的成色,更好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群眾是生態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貢獻者。賽裡木湖禁牧后,當地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保障牧民收益,引導牧民轉型為生態管護員、旅游從業者。牧民俄熱扎·托留別克經營小店,其丈夫參與馬隊運營,收入遠超放牧,“放下牧羊鞭,吃起旅游飯”成為現實。當“護好山水就有飯吃”成為共識,當生態改善切實帶來收益,廣大群眾用行動守護家園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由此激發的內生動力,為可持續治理注入汩汩活水。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是新疆生態治理成效卓著、行穩致遠的深層源泉。七十載治山理水,已成為聯結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堅韌紐帶。賽裡木湖畔,黨員干部與哈薩克族牧民圍坐一起,共商禁牧轉產、繪就旅游藍圖,生態理念化為共同行動﹔塔克拉瑪干治沙前線,各族干部群眾並肩鋪設草方格、栽種梭梭,用汗水共筑“綠色長城”﹔阿克蘇林果基地和加工廠,各族職工協作生產的景象處處可見……“共護一片綠,同圓一個夢”的行動,增進了各族群眾的理解尊重,凝聚起守護共同家園的強大合力。進一步看,同心共治、同向而行的實踐,讓人們更加深刻理解“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生態與發展的共贏之路在向前開拓,美好生活節節高。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需要悉心守護,相信只要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擰成一股繩,新疆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為本報新疆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