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

以法治之力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

本報記者 倪 弋

2025年10月16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計民生。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於2009年頒布實施,2015年進行全面修訂,為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5月至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分赴黑龍江、上海、江西、河南、廣西、甘肅等6個省份,對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日益完善,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執法取得積極成效,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穩步發展。同時檢查也發現,當前仍面臨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責任有待加強、食品安全風險檢測和檢驗能力有待提升、新業態食品安全風險不斷出現等問題和挑戰。

  凝聚食品安全全鏈條工作合力

  走進上海嘉裡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隻見食用油灌裝生產線有序運轉。檢查組詳細察看產品追溯系統,隨機拿起一桶油,掃描二維碼,原料來源、生產批次、檢驗報告等信息一目了然。“我們建立了覆蓋全流程的追溯體系,讓每批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証’。”該公司負責人介紹,通過倉儲管理系統和產品追溯系統,實現了“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這套系統的建立,得益於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商務等多部門數據的打通與共享。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威耀集採集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五象配送基地,印著“學校食材集採集配”的冷藏車不時駛過。近年來,南寧市嚴審配送單位、供應商資質,在全市推行學校食材集採集配。五象配送基地負責人向檢查組介紹:“我們按嚴格的標准程序實行全鏈條檢測溯源﹔從供應商備貨到駕駛員運輸,全部接入監控攝像頭,實現全流程監督,確保送到學校的食材新鮮安全。”

  針對油茶這一地方優勢產業,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山茶油發展條例》,明確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各環節的標准與責任。在江西省宜春市青龍高科油茶食育實踐基地,檢查組看到,通過數字化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消費者可以直觀了解茶油的生產過程。這種“立法+科普”的模式,既規范產業發展,也為地方特色食品的全鏈條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檢查中發現,仍存在部分領域監管責任銜接不夠緊密、基層監管資源較為分散、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全暢通等問題。對此,檢查組建議:應進一步加強各監管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協同監督機制,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監管的無縫銜接﹔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問題定期通報制度,加強應急處置協同聯動能力﹔整合現有部門的食品安全信息監管系統並推動數字化升級,形成對食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信息的智慧監管。

  強化對新業態食品的安全監管

  近年來,網絡訂餐、生鮮配送、社區團購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加強對新業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成為檢查組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網絡銷售食品目前是如何監管的?”5月13日,執法檢查組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座談會,執法檢查組成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馬旭問。

  江西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回應稱,近年來,江西省對全省24萬家入網商戶進行全面排查和線上監測,逐步實現數據信息實時交互和比對,有效阻擋“幽靈外賣”進入平台。同時,強化平台主體責任落實,對外賣平台開展行政約談,並加強直播電商廣告監管。

  “外賣商家的資質怎麼審核?”“通過哪些方式加強平台監管?”7月2日,在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餓了麼),檢查組發問。公司相關負責人現場演示“餓安食”智能監管系統:人工智能自動識別証照信息,加之人工復核﹔推行“明廚亮灶”,消費者可實時查看后廚操作﹔建立騎手“隨手拍”機制,鼓勵配送員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即時上報。

  食品安全法對網絡食品交易行為作出相關規定。檢查組發現,實踐中仍存在監管手段較落后、相關規定措施不夠配套、消費者權益保障有待加強等問題。

  對此,檢查組建議:加強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分別制定並落實主體責任監管規定,推動信息技術賦能,實現線上線下智慧化一體化監管﹔建立全國食品經營主體資質數據比對機制,提升政府數據動態推送能力,便於第三方平台及時掌握商戶資質情況﹔壓實第三方平台審核責任,明確監測與風險處置要求,加大對平台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並進一步規范無堂食外賣等網絡餐飲服務。

  鞏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涉及種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需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以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網絡與治理結構保障食品安全。

  7月17日一早,檢查組來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紅專街早市。一名攤主將“食品攤位卡”挂在自家蔬菜攤的顯眼處,卡片上健康証、進貨憑証等信息一目了然。市場監管人員手持檢測儀,隨機對蔬菜進行農殘快篩。一名顧客認真查看“食品攤位卡”的信息:“亮出這些信息,讓我們買得明白、吃得放心。”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單向監管到多元互動,社會共治的理念催生出豐富的基層實踐。

  在甘肅省蘭州市一些社區,“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隊伍中活躍著退休教師、熱心市民的身影。在河南,多家企業的產品包裝上,清晰的溯源碼方便消費者監督。多地涉及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過程中,人大代表、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和普通市民的聲音通過座談會、論証會等渠道被充分傾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而實施的基礎在於全社會食品安全法治意識的普遍樹立和共治實踐的蓬勃開展。”檢查組表示,當政府監管、市場經營者自律和公眾監督緊密結合,社會公眾成為關心食品安全、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積極行動者,就能共同編織起一張更加嚴密、更有效率的食品安全防護網,真正筑牢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共同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06 版)

(責編:朱一丹、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