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雲南將政協協商平台“搬到群眾家門口”

院壩裡話民生 溝通中辦實事(議政)

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25年10月16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昆明市呈貢區政協舉辦院壩協商會。
  昆明市呈貢區政協供圖
  圖②:曲靖市陸良縣政協委員在田間與群眾交流。
  王 勇攝

  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的花橋,成為居民們休閑的好去處。
  李沈鵬攝

  “以前亂搭亂建的都整改了,綠地也在建設中,現在走在小區裡,敞亮多了!”雲南昆明市官渡區阿拉街道昆鐵惠民小區,居民李小屏指著樓下正在建設的綠地一角,向來訪的政協委員念叨著變化。

  這處曾讓居民“又氣又無奈”的公共綠地,如今成為鄰裡休憩的“幸福角”,這背后是雲南省政協以院壩協商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由雲南省政協牽頭指導、各級政協聯動組織,以院壩協商為載體,雲南省將政協協商平台“搬到群眾家門口”,聽民聲、解民憂、聚合力,以“小事協商”撬動“治理提質”,推動政協協商與群眾自治實現深度融合,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實現“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

  搭建協商平台,推動問題解決在源頭

  在昆鐵惠民小區三合院,919平方米的公共綠地一度成為部分居民的“私人領地”:有人將空間隔起來種菜養雞,還有居民堆放舊家具、廢紙箱,好好的小區綠地卻變成了“雜物院子”,鄰裡矛盾不斷。

  “這塊地空著也是空著,憑啥不讓養雞?”“綠地是大家的,你家堆著雜物多影響環境。”今年5月,官渡區政協教科衛體委主任畢蘭帶著“規范圈綠行為  共建宜居家園”調研組入戶走訪時,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爭端背后的分歧。

  調研組逐戶記錄下居民需求:部分老人希望有“種菜空間”,年輕人盼著“休閑綠地”,上班族擔心“整治后反彈”。在掌握情況后,首場座談會就在小區裡的涼亭召開了。“破解這一‘圈綠’困局,需要社區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在‘還綠於民’與居民需求間找到平衡點,以‘共建共治’化解利益矛盾,也需要職能部門主動履職、督促整改,更需建立公共空間長效保護機制。”畢蘭說。

  “誰來管?怎麼管?如何治?”圍繞這三大問題,區政協委員、街道職能部門負責人、社區兩委成員、居民代表、物業代表齊聚一堂,最終敲定《小區綠化管理公約》:物業每天巡查記錄,社區每周監督反饋,街道每月聯合執法﹔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新增花架、路燈等設施。

  走出會場,走進農家院壩、社區廣場,到更貼近群眾的一線場景搭建協商平台,院壩協商正在雲南各地持續推廣。協商平台多選在群眾聚集多、現場感強的小廣場、涼亭裡、院壩中,讓大家能放下顧慮“掏心窩”﹔互動式的溝通模式,更讓職能部門能當場傾聽訴求、即時回應疑問,不回避矛盾、不推諉責任。這背后,是雲南省政協立足實際的主動作為—通過推動平台載體下沉、工作指導下沉、履職活動下沉,將履職重心向基層延伸,讓政協力量真正扎根在群眾需要的地方。

  如今,這樣“零距離”的協商場景已遍布雲嶺大地。迪慶藏族自治州政協通過院壩協商助推各民族共建和諧社區。保山市政協通過聚焦咖啡等特色產業持續開展院壩協商,推動基層治理與鄉村全面振興同步發展。

  一個個扎根一線的協商場景,為群眾搭建起表達訴求、傳遞心聲的暢通渠道,更給政協委員提供了扎根一線、為民履職的全新舞台,讓多方力量在協商中凝聚起治理合力。

  聚焦重點難點,以“小協商”撬動基層“大治理”

  “家裡老人行動不便,想理發要走不少山路,能不能想想辦法?”“村裡的路太窄,大車都進不來”……在雲南的鄉村院壩裡,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卻是群眾迫切的需求。

  雲南省各級政協以“小協商”回應“大民生”,從關愛老人到產業就業幫扶,從人居環境改善到法治宣傳教育,讓每一次協商都成為凝聚共識、激發活力的過程,以“小協商”撬動基層“大治理”。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田心鄉撒扒拉村,“小協商”的力量正切實改變著當地老人的生活。該村共有83名60歲以上的老人,“看病難、辦事難、孤獨感”是老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村裡大半老人的子女都在外打工,洗衣做飯全靠自己,有的老人甚至在生病時無人陪伴和照料,發生安全隱患的概率太大了。”在撒扒拉村幸福小院內,一場院壩協商正在進行,村民楊學的聲音裡帶著急切。旁邊的老人立即補充:“我自己一個人住,家離村衛生室、鄉衛生院又遠,看病太不方便了。”

  “以老人需求為核心開展‘小協商’,針對其在生活照料、醫療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難,以協商為橋梁實現治理資源與民生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性。”武定縣政協副主席熊自祿帶領調研組進村后,很快確定了問題清單。

  通過協商,撒扒拉村的“小家政”“小藥箱”“小代辦”等工程正式推行:網格員與老人結對定期上門探視,鄉衛生院每月帶醫帶藥上門並為慢性病老人建立健康台賬,村干部定期入戶幫老人網購、代交話費。

  “通過這樣的院壩協商,我們就更能摸清困難到底難在哪、難到什麼程度,收集到的群眾意見就更有針對性、更精准。”熊自祿說,“鄉衛生院、民政、人社等部門一起加入協商,村民們的問題當場就能和職能部門對上線,讓村民切切實實看到,協商不是走過場,說的事有人管。”

  “小協商”的觸角覆蓋著民生實事與產業發展的多個維度。緊扣民生實事,昆明市五華區政協通過協商助推老舊無人管理小區建成民生服務驛站,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便利服務﹔曲靖市沾益區政協以“辦好一餐熱飯”為主題開展協商,切實解決社區老年人“吃飯難”的現實問題﹔聚焦特色產業,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政協通過協商助力鬆子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政協則圍繞盤活古村落開展協商,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讓老村落煥發新活力。

  群眾關心什麼,政協就組織“議”什麼﹔群眾需要什麼,政協就協調“幫”什麼。圍繞基層治理難點、群眾關心熱點、人居環境盲點、特殊群體堵點、易返貧鄉村發展痛點,“小協商”正在雲南不同場景下持續釋放治理效能。

  推動成果落地,打造特色協商品牌

  走進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7座廊橋橫跨其間,已然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2022年的一場院壩協商。

  當時,政協委員與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就改善交通、美化環境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充分交流、坦誠溝通,最終達成共識,促成了廊橋建設。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座廊橋拔地而起,不僅切實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更為鄉村增添了新的景致。

  然而,新的問題很快出現,廊橋周邊缺乏配套設施,衛生無人管理,攤位隨意擺放,甚至還有車輛亂停亂放,影響了廊橋的使用體驗和鄉村風貌。

  兩年后,院壩協商再次啟動,各方代表重新匯聚,共同謀劃解決方案。“上次協商后,大家有了飯后散步的地方都很高興,但現在有些人隨手亂扔垃圾,希望能加強衛生管理,增設一些環保標識,多放置一些垃圾桶。”“希望能加強攤位管理,規范周邊停車。”有了此前院壩協商的基礎,協商議事會成員、群眾代表都更加主動開口談問題、提建議。

  針對這些問題和建議,市場監督管理所、綜合執法中心、國土和村鎮規劃建設服務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逐一進行回復。這一次協商后,不僅完善了廊橋周邊的配套設施,還催生了熱鬧的“花橋晚市”。

  這場跨越兩年的院壩協商,從最初解決群眾出行難題,到后來打造鄉村文化地標,再到培育特色夜市經濟,生動詮釋了協商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強大力量。

  為了讓院壩協商的成果真正落地見效,雲南各地政協紛紛探索創新機制,扎實做好協商“后半篇文章”。保山市出台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回復工作辦法,主動謀求“再協商”,確保每一項共識都能落到實處﹔玉溪市政協建立跟蹤督辦機制,在2024年的院壩協商中,有127條協商建議直接轉化為提案﹔曲靖市麒麟區政協建立“協商成果落實紅黑榜”,推動民生實事落地。

  同時,雲南省政協建成數字政協“院壩協商信息管理系統”,基層政協可實時更新院壩協商行動工作動態﹔省政協則及時對院壩協商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利用遠程視頻開展工作培訓,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抓兩頭促中間”精准施策,推動院壩協商提質增效。

  雲南省的政協院壩協商取得了豐碩成果,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院壩協商4900多場,助推解決實際問題1.46萬余個。目前,雲南省16個州市政協均出台“院壩協商實施意見”,將“火塘議事”“邊寨協商”等形式納入院壩協商設計框架。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協商品牌,讓協商民主在雲南深深扎根、開花結果,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了堅實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18 版)

(責編:朱一丹、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