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看好市場,更要開掘空間(評論員觀察)

李洪興

2025年10月27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次出行,看到山上矗立的風力發電機,和同伴討論起葉片運輸。卡車載著又長又重的葉片,過彎道、爬山路、進匝道,運輸場景復雜、難度也大,“神龍擺尾”的操作讓人直呼“驚險又震撼”。

  前不久,關於風機葉片的兩則新聞,同樣引人關注:一是葉片長度已從30多米增至150多米,由此推動單機容量升級﹔二是第一撥風電機組面臨“退役潮”,有公司依托新技術,讓退役葉片“重生”為環保托盤、步行棧道等產品。葉片“長個”、產業“延鏈”,映照著新業態在豐富、新賽道在拓展。

  不由得想到在葉片生產企業的採訪。當看到正在制作的過百米葉片,有人提問:造得越大越多,總有飽和的一天,后面怎麼發展呢?相關負責人並不擔憂,因為他們早已布局“后產業鏈”,風力發電機運維、葉片回收利用等市場不小。從實踐中看,不斷延展產業鏈、豐富業務場景,企業的努力與開拓,在一定程度上反駁了“市場有限”“發展乏力”的論調。

  這同樣引人思考:市場就在那裡,如何打開新的發展空間?三個領域、三類產品給人以啟示。

  先看一瓶水。黑龍江雙鴨山礦業公司的西部採區賦水量大,頂著水盆咋採煤?若把礦井水當“敵人”,沒有好出路﹔若把它當“朋友”,“水煤共生”是新路。於是,立足綠色、技術賦能,通過探索“排水—淨水—再利用”模式,深度淨化的水能用於生產、除塵、灌溉,還孵化出年產值近千萬元的礦泉水板塊,“井下禍水”變“綠色活水”。

  市場在哪裡?轉型發展中孕育著增量。無論傳統產業升級,還是新興產業變革,只要不安於現狀,從自身出發作出優化調整,每次破解難題都是在打開新局,每次變革圖新都是在擁抱藍海。沒有落后的產業,隻有落后的觀念、停滯的腳步。發展如掘井、市場似泉源,敢於探尋無人走過的路、勇於在既有發展思路中融入新理念,就能品出發展活水的甘甜。

  再看一條線。近來,上海交運巴士推出定制班線,阿姨爺叔可坐車到食材源頭採購,“尋味”班線成了助力休閑消費的“產品線”。在高鐵帶來便利、傳統長途客運不景氣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的公交定制班線之所以受追捧,關鍵在於“精”字:精准對接需求、精巧設計線路、精心優化服務、精誠多方協作。

  機會在哪裡?既要看區域整體發展大勢,又要看微觀領域發展趨勢。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無不熱愛人間煙火、向往“近處的遠方”。把握情感需求、滿足情緒價值,價優質優的服務就是市場新興潛力點。實踐也証明,通過市場化運作,整合文旅、農產品、交通等資源,能把區域內的群眾需求點變為經濟增長點,也能以區域間經濟微循環帶動暢通發展大動脈。

  最后看一張膜。湖南一家公司的手機保護鋼化膜,銷往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市場份額30%。好銷路從何而來?以提高手機指紋解鎖靈敏度為例,公司持續進行技術研發,讓鋼化膜厚度從0.33毫米降到0.1毫米。精研技術、做強產品,“膜力”釋放出發展“魔力”。

  秘訣在哪裡?既在於外部驅動力,更在於不斷養成的內生發展動力。小到一家企業,大到一個地域,乃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就會激發更大的推動力。有兩句話更見真義:“全面做強自己”“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愈有強大內生發展動力的企業,愈能贏得發展﹔無數個經營主體持續成長壯大,能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匯入不竭動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轉型之中育新機、微循環裡藏潛力、內在提升強實力……市場一直在,機會總是有。立足實踐、面向未來,看到發展趨勢,行動起來,定能開掘屬於自己的發展新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7日 05 版)

(責編:彭靜、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