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撿秋”走紅的文旅啟示(縱橫)

李小艷

2025年10月27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國慶、中秋假期,一名游客帶家人駕車前往內蒙古旅游,看到路邊田間有許多機械化收割后遺落的土豆,問老鄉能不能撿,老鄉不僅慷慨同意,還大方地送了他裝土豆的大口袋,不一會他就撿了許多土豆。這段“撿秋”視頻在社交平台迅速引發關注和熱議,網友表示這仿佛“大草原上的趕海”。

  “撿秋”,又稱“拾秋”,原本是指秋收后在田地裡撿拾遺落的果實,避免浪費。而今,這一行為有了新的內涵,成為融合旅行與教育、親近自然且可以全家參與的游玩新形式。在“撿秋”中感受豐收的喜悅,在大自然中體味別樣的假日,一場旅行也能借此成為一堂沒有圍牆的自然課。

  從教育角度看,“撿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學思路:把課堂搬到田間,讓孩子們不再隔著屏幕認識世界,而是親手觸摸大地,觀察並感受作物的生長,以接地氣的方式體驗生活。

  從旅游發展角度來看,“撿秋”代表著一種“全家動員、貼近自然”的旅行潮流:一家人共同配合找土豆、挖土豆、裝土豆……這樣的旅行記憶,遠比千篇一律的景區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撿秋”走紅,還能推動本土農業資源和相關品牌為更多人所知,提升品牌影響力。

  也要注意,應“撿”之有度,適度、文明地體驗“撿秋”。游客可事先做好規劃,確保出行安全﹔撿拾前要征得農戶同意,不能隻顧體驗而採摘新鮮果實、損壞農作物、遺留垃圾。當前,一些地方發布“官方指導路線”,規范“撿秋”行為、保障參與樂趣,值得借鑒。

  從參觀良種育繁到體驗“採蘑菇”“抓大鵝”等農家樂式游玩,從農業體驗到工業旅游……廣闊的大地蘊藏著發展特色文旅的無限可能,關鍵在於能否敏銳捕捉需求,讓“潑天的流量”轉化為“長久的熱度”。把農特產品的品牌擦得更亮,“旅游+”融合發展之路將會走得更寬廣。

  “撿秋”,撿起的是快樂也是情懷。期待更多地方把“走紅”變“長紅”,讓游客體驗到怡人的自然風景、暖胃的特色美食、多彩的民俗文化。

  (摘編自《內蒙古日報》,原題為《“撿秋”背后的文旅密碼》)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7日 05 版)

(責編:彭靜、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